学术活动

政国大讲堂·国际关系研究学术周系列学术讲座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未来

发表人:必赢76net线路 时间2023-10-31 12:01:59 点击:

(通讯员 田雅颂)10月29日上午,由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必赢76net线路主办的政国大讲堂·国际关系研究学术周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于模拟联合国实验室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方长平作了题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未来”的学术讲座。我院国际政治专业2021、2022级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部分本科生集中聆听。讲座由学院戴轶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戴轶教授主持讲座

方长平教授作专题讲座

方长平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他指出,国内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先后经历了传统阶段、科学阶段(译介阶段)、反思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阶段,并分别对几个阶段的历史背景、研究状况和特点进行介绍。随后,方教授向同学们阐述当前理论建构的特征。第一,国际关系理论在如今正从宏观大理论向中观和围观理论演变,并留下“为何大理论会衰落”和“未来还会有新的大理出现吗”两个思考。第二,在理论发展的路径上,从纵向来看,国际关系理论正在经历从普世到西方、从西方到非西方的转变;从横向来看,学科间的融合使交叉学科由此形成。第三,国际关系理论正从单一层次和单一变量向跨层次和多变量演变。第四,在理论发展的目标上,从追求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变。第五,理论研究的向度正从战争与和平的安全问题向经济社会发展议题转变。

同学们认真听讲

最后,方教授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未来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阐释了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客观需求、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几代国际关系学人打下的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的激励四个机遇。他还提出了目前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中重学科轻知识、重政策轻理论、重方法论轻本体论及重阐释轻学理四个方面的挑战。

在场学生向方教授提问

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针对同学提出的“应该如何理解理论的普世性和国别特色的关系”的问题,方教授解答到,理论研究首先一定要讲特色和边界,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寻找一些共同点进行交融,最后形成理论的普世性与可持续性。关于“未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如何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他谈到,创新自主知识体系最主要是建立概念体系、重构概念、赋予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概念以中国式内涵。

讲座尾声,戴轶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同学们未来的学习与研究寄予期望。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学生感想:

通过方教授绘声绘色的讲解,我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方教授介绍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未来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感谢方教授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这次讲座使我们更坚定了学习和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决心,希望能够为推动中国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钰萱


方教授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历史与未来”的讲解,对我来说是一场非常有收获的经历。我更加深刻了解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现状与未来。这场讲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际政策和外交战略,分析和正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当下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待国际关系学科的学习。

——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