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麦沛玲 王雨)2019年11月22日,百年大变局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研讨会必赢76net线路313会议室分会场主要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外关系”和“‘一带一路’与东盟”为议题展开讨论,此次讨论分别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戴长征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方银教授主持。参会人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进研究员,《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主任赵青海研究员,必赢76net线路国际政治系主任赵长峰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吴兵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瑞居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国际政治系主任张建新教授,外交学院周恩来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魏玲教授,暨南大学董贺博士。
徐进研究员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何处”为题,主要从外交的方面重点讲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以下五个方面:特在时代环境、特在指导思想、特在外交方针、特在工作抓手、特在理论根源。
赵青海研究员以“中国外交话语中的拿来主义”为题,以“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负责任大国””“双轨思路”等词语来论述中国外交话语中的拿来主义。赵青海研究员认为随着中国对世界的融入,受国外词语的影响越来越来,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外交话语中的创新不足。
赵长峰教授以“百年大变局下的中国外交”为题,并以“伟大斗争”为切入点,讲述了伟大斗争论断提出的动因及要求、伟大斗争视线下中国外交的新目标、伟大斗争视线下中国外交的新要求。他认为,“斗”表现在损害中国国家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利益时,要做到斗而不破、斗的合情、斗的合法;“争”表现在争取中国国家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利益时,要做到争的有理、争的有利、争的有节。
吴兵教授以“身份与责任:新中国70年国际责任观变迁”为题,阐述了有关中国国际责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的理论热点问题,中国现今国际责任既有国际上对中国的期待也有自身内在的一种需求。他认为应坚持习近平的国际责任观,承担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实现民族复兴与人类进步。
李瑞居博士以“孟晚舟事件与中加关系”为题,从微观的角度解读中国外交中的一些大变化,她认为“孟晚舟事件”实际上是一桩由贸易问题引起的、披着司法外衣的政治事件,是一次涉及中、美、加三角关系的复杂事件。从“孟晚舟事件”爆发前后中加关系的对比阐述此次事件对中国外交的负面影响。
徐秀军教授分享了“全球治理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徐教授主要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和可能路径”、“‘一带一路’对未来全球治理格局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享。徐主任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选择,也是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和实践平台。
张建新教授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分享了“‘一带一路’地缘经济战略与‘大欧亚’构想”的研究。张教授深入分析了西方地缘政治传统,并对中美地缘政治进行比较。他认为“一带一路”是以地缘经济代替地缘政治,以结伴代替结盟,以平等关系代替等级制,以文明交流代替文明冲突,是发挥我们地缘经济的发展战略。
魏玲教授分享了围绕“本土实践”概念的“本土实践与地区秩序:东盟、中国与印太构建”研究。魏教授从印太战略、印太秩序的研究中反思得出地区秩序构建过程中本土实践作用被忽视的观点,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失败分析了本土行为体的主观能动性、本土实践韧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东盟的产生。她认为,若相关行为体优先发展经济,能以合作对话化解冲突,降低冲突风险,“一带一路”在知识体系和国家政治秩序构建上具有重要作用。
董贺博士进行了“‘东盟中心’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的分享。董贺博士从东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东亚区域合作环境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建立了四个维度并展开阐述。她认为东盟中心的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环境有利条件,东盟中心取决于自身、所处环境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共同作用,考察东盟基础生态位,关注其演化过程,以此为我国发展与东亚关系、关注东亚区域合作环境、推动东亚区域合作提供参考。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生态位”、“全球治理”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意见,在热烈讨论后结束了此次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