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政治学一级学科(03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表人: 时间2015-03-25 21:50:35 点击: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

培养面向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外交外事、高校教学等领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掌握政治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学风,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学术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较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对政治学的经典著作有着全面的了解;掌握学术规范和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领域的学术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较好的政治学研究问题;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与国际同行开展本专业的学术交流;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开阔的全球视野,以及献身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信念。

2.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熟悉本领域的理论、事实和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具有独立开展本领域研究的能力,能够独立地从事阅读、思考、调研和写作,并提出政治领域内具有新意的研究问题和观点。

3.学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学术表达和外语沟通能力,能够在各种学术活动中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专业与研究方向

1、政治学理论(030201)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此方向的学生主要以研究政治学基础理论为主,包括国家理论、政府理论、政党政治理论、政治学方法论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形成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理论体系等。

(2)国家建设与与基层治理:主要探讨现代国家构建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理论流派及其发展趋向,揭示当代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成长和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并深入探讨城乡基层治理与国家建设的互动。

(3)政治发展与中国政治:主要探讨社会政治变迁的一般规律,研究政治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向,掌握分析中国政治的能力,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向与历史前进的脉搏以及模式。

(4)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主要研究政府及社会公共部门的管理体制、管理过程和公共政策,揭示公共行政的一般运行规律。

2、中外政治制度(030202)

(1)比较政治学方向。比较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西方比较政治学的流变和最新进展、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建设国别政治制度研究: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研究、俄罗斯、韩国、印度、巴西、埃及等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研究。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比较。

(2)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方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制度研究、司法制度研究、政治团体研究、政治文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公民权利研究、政治生活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研究

(3)宪政制度与政府管理方向。宪政制度研究:宪政基本理论、基本宪政制度、西方国家宪政历史、中国宪政实践。政府管理研究:政府职能及其转变、政府内部管理、政府公共管理、政府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和手段、政府管理改革。

(4)公共人事行政与考选制度方向。公共人事行政的基本理论;公共人事行政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及纪律与惩戒的制度设计与完善;人事行政及其考选制度与国家建构、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考选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中国公务员及领导干部考选制度的政治价值与制度完善等。

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3)

主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实践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经验等。

4、国际政治(030206)

(1)国际政治理论。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政治理论。包括:美国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流派;英国的国际社会学派;北欧的和平学派;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等。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景。

(2)区域政治。区域政治理论(区域主义);欧盟、东盟、非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一些有代表性区域联盟的起因、发展及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的影响;大洋洲、南美洲、中亚、北欧等区域主义发展的现状及走向。

(3)国别政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内容;世界上一些小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5、国际关系(030207)

1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理论:西方(美国、英国、北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实践:以军事、政治等为核心的传统国际关系发展,以经济、环境等为重点的非传统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发展的前沿问题研究。

(2)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主要是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间关系。亚太地区地点问题研究:朝鲜半岛问题、台海问题、美国的地区战略、大国外交等研究。区域主义研究:东盟和东盟地区论坛、东亚一体化研究;亚太经合组织研究;反恐合作、环境保护、海洋政治等研究;亚太地区的国际制度研究。

(3)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对外政策。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国的周边和大周边外交、中国的全球战略、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研究:上海合作组织、朝核六方会议及多边主义研究,中国-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欧盟、中国-非洲、中国-东盟等双边及多边关系研究,中国-联合国、中国-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非政府组织等研究。

  6、外交学(030208)

(1)外交学理论。着力于研究西方外交学理论、中国古代外交思想、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国现代外交思想以及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外交战略。

(2)中国外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近现代外交史、新中国外交史、当代中国外交战略。

(3)外国外交。主要研究西方主要大国外交现状与战略、俄罗斯东欧国家外交现状与战略、东亚地区国家外交现代与战略。

7、政治社会学(030220)

1政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读西方政治社会学经典著作,关注当下中国政治社会学研究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政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基本具备对中国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规范性研究的能力。

2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探索人类社会变迁规律,研究中西政治发展理论,从社会与政治的角度,探讨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逻辑

3当代政治社会问题研究:关注当中国政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应用成熟的政治社会学理论,对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做出理论解释。

4文化治理研究:从政治社会学视角,研究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问题,探讨各种实践中的文化与权力关系以及文化治理。

8、地方政府学(030221)

1)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本方向致力于地方政府与地方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方面涉及地方自治理论、地方治理理论、政府间关系理论、国家结构理论、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国家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和公民公共参与理论等等。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的实践研究包括中外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财政、运行方式以及公民参与、政府间关系、地方政治活动等。

2市政管理和社区发展本方向致力于市政管理与社区发展的理论、制度与实践研究。其中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体系、城市组织与管理体制、市政规划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城市公共财政、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社区的历史发展、社区组织与运行结构、社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社区自治、民主与社会工作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等进行研究。

3基层政权与村民自治:本方向致力于中外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基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重点是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及村民自治。对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与组织的历史及其发展、组织与功能、运行机制及管理方式、农村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公民参与与选举、村民自治形成与发展等等进行研究。同时,对于国外地方和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乡村发展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9、政府经济学(030222)

(1)制度经济与政府规划:此方向的学生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主,突出制度经济学中的正式制度的学习与研究,以此将制度经济学与政府经济学联系起来:制度经济学与政府改革、制度经济学与政府发展、制度经济学与政府规划等。

(2)发展经济与政府治理:此方向的学生主要以发展经济学为主,突出发展经济学中政府作用部分,探讨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关系,如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政策、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与治理等。

(3)城乡经济与政府统筹:此方向的学生主要以城乡经济学为主,更准确的是研究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问题,突出城乡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关系。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中的政府、政府对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等。

10、国家治理与考选制度(030224)

1)考选制度与民主政治本研究方向主要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借鉴经典与现代民主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探讨考选制度与民主政治互动演进的规律,以及中国公务人员与领导干部考选中的民主实践经验与民主政治发展范式等

2)考选制度与国家人才战略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国家人才战略中各类考选制度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考选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改革策略及其促进国家人才战略实施的路径等

3)国民能力框架构建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国民能力框架与国家竞争力建构的互动规律,国民能力框架建构的方法、策略与路径,国民能力框架的国际经验等。

11、宪政与法治(030225)

主要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目标和道路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大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理论观念;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等。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硕士生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总学分3638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34学分,实践环节学分4学分。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具体条件、要求及程序,参照《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规定》。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三年基准学制安排。(具体课程信息见《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共计4学分。实践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咨询服务、学术活动每位研究生至少选择其中2

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第2学年及之后进行。每次参加实践活动后,需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参加实践活动的硕士研究生都要认真撰写《实践活动报告》,纳入硕士研究生的考核

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活动的情况须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考核表》,由导师或学科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六、科学研究

1.研究生应在入学后1个月内提交本人的学习和研究计划,根据本专业培养计划和本人实际对自己在校期间的读书学习、科学研究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划,并提交导师审阅;

2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所上课程的课程论文,导师鼓励学生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提前毕业者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至少有2篇,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

3.硕士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形式可以是实地考察、收集资料等。调研工作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一般应定在第四、五学期,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硕士生制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硕士生应写出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七、学位论文

1.在第4学期内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2.鼓励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研究。

3学位论文规范格式、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以及有关文件规定。

4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论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2)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论鲜明,具有新意;

3)结构合理,行文流畅,引文摘要规范。

八、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研究生自学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适当安排国内外著名学者、政府高官、外交官、企业家等到校作专题讲座,举办研讨会,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开阔视野的机会。积极开展与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培养,譬如联合培养、学分互认、海外学习、短期访学交流等研究培养方式。

九、必读文献

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

十、其他规定

1、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至少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的3门主干课程,并且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考核,成绩必须合格,不计学分。

2、硕士生必须阅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作好笔记,接受导师定期检查。导师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3、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2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4、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5、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根据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每学期都要完成“在线选课”。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完成本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审定研究生是否能够毕业的依据。

查看包括课程设置、阅读书目等完整培养方案请下载附件:

2013版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5.31).doc